|
|
2016年10月,市第五次黨代會描繪了宜賓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其中,明確提出要持續做強現有支柱產業,聚力做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材料、軌道交通、汽車、智能制造等高端成長型產業。
明確目標,奮勇爭先。新材料作為具有優異性能、特殊功能的材料,是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新能源、建筑等領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宜賓集聚了一批PVC高分子材料、鋰電池正極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高性能生物基紡織材料、高性能特種纖維及復合材料等新興材料產業項目,進一步優化了宜賓產業結構,新材料產業也迸發出了新動能。
轉型創新 本地龍頭企業帶動發展
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絲麗雅集團),創新更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詞。
絲麗雅集團作為宜賓本地傳統優勢企業,堅持“產業發展雙輪驅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及產業轉型升級,擬打造以“生物基纖維材料”產業為根基,以“循環經濟”產業和“新興生物”產業為戰略一元,以地產和貿易為輔助一元的“一基二元”產業集群。
具體干什么?怎么干?
就纖維素纖維短纖版塊來說,絲麗雅股份公司總經理李蓉玲表示,面對當前市場同質化競爭加劇、供需嚴重失衡的緊張局面,絲麗雅集團謹慎預判,啟動纖維素纖維短纖產品逐漸向雅賽爾纖維、莫代爾纖維、高白以及功能性纖維等高附加值的產品轉型升級,以滿足中高端市場需求。
今年6月22日,在絲麗雅集團轉型升級之路占據核心戰略地位的莫代爾纖維產品正式下線,實現莫代爾纖維的成功量產。
隨后,在6月30日,經過近3個月緊張有序的施工建設,絲麗雅集團在衛生材料領域的新項目——四川雅麗興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水刺無紡布生產線所有裝置也按期完成安裝,掀開了絲麗雅集團產業轉型升級的新篇章。
在宜賓天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原集團),新材料產業發展同樣如火如荼。
“我們生產的新型環保PVC高分子健康地板,是目前世界建材行業中最環保、最健康的鋪地材料,主要出口歐美,市場前景巨大。”在位于臨港經開區的宜賓天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億新材料)PVC高分子健康地板生產車間,天億新材料董事長楊建中介紹,作為天原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天億新材料以PVC高分子材料產業鏈為龍頭,配套發展高、精、特、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附加值的新型材料,發展廣闊、潛力巨大。
與此同時,天原集團另一家全資子公司——宜賓光原鋰電材料有限公司則致力于三元鋰電池材料前驅體及原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該公司總體規劃建設年產10萬噸三元正極材料及前驅體項目,現已形成年產1萬噸鋰電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的生產能力,預計2020年一季度形成年產2萬噸鋰電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的生產能力。項目全部投產后,將實現銷售收入約22億元,實現利稅約3億元。
絲麗雅集團和天原集團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只是我市新材料產業發展中的兩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絲麗雅集團、天原集團、驚雷科技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依托其技術研發優勢和關聯企業聯動優勢,壯大本地新材料產業龍頭企業集群;另一方面,堅持引進與培育并重,注重引入產業龍頭項目,同時加大培育本土優勢企業力度,發展壯大骨干龍頭企業。
招大引強 產業鏈延伸聯動
“目前,項目建設正按照總體進度計劃有序推進,預計2020年初建成投產。”7月17日,在江安工業園區,宜賓市天宜鋰業科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宜鋰業)現場負責人張祥向記者介紹。
近年來,宜賓突出新興產業重點、精準發力,全力推動招商引資大突破,天宜鋰業便是招商引資結出的“果實”。
天宜鋰業由寧德時代、蘇州天華超凈、天原集團三家公司發起成立,公司于2018年11月19日在江安注冊成立,主要研發、生產、銷售電池級氫氧化鋰等鋰電材料系列產品。
該項目總投資20億元,分兩期建設年產4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一期年產2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項目將于2020年3月建成投產;二期年產2萬噸氫氧化鋰項目計劃2020年4季度建成投產。天宜鋰業規劃在2022年底前建成年產10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生產線。
同為鋰電材料領域,天原集團在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過程中,還與廣州國光集團、江蘇國泰等共同注資成立了一家致力于鋰電池正極材料研發和生產于一體的高科技企業——宜賓鋰寶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宜賓鋰寶)。
宜賓鋰寶總經理顏華介紹,宜賓鋰寶整體規劃實施年產10萬噸鋰電三元正極材料項目,一期項目建設年產2萬噸鋰電三元正極材料項目,共三個生產車間和配套公用工程裝置。目前,車間三(低鎳產品車間)、車間二(高鎳產品車間)已建成并投入試運行,整體項目將于2020年建成投產,產品廣泛運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以及手機、電腦等消費類電子產品領域。項目全部投產后,將實現銷售收入約55億元,實現利稅約7億元。
“宜賓天原鋰寶和宜賓天宜項目對于宜賓汽車產業發展有著非常大的意義,其生產的產品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核心原材料,對構建動力電池產業鏈以及對我市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將起到基礎支撐作用。”市工業軍民融合局汽車產業科負責人周強說。
招才引智 助推產學研用深入融合
產業發展,人才支撐、智力支撐是關鍵。在大招商、大引資過程中,宜賓還堅持“招才引智”。
今年5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宜賓市人民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上海交通大學—宜賓表面改性與增材制造聯合研發創新中心”的簽約就是“招才引智”的有力實踐。
根據簽約協議,雙方秉承“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發展導向,依托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人才和技術,整合上海市激光制造與材料改性重點實驗室科研力量,在宜賓市共建“上海交通大學—宜賓表面改性與增材制造技術聯合研發創新中心”(以下簡稱研發中心)。“研發中心”將通過建立應用級研究室、孵化平臺,統籌“技術、市場、資本”三要素,形成“研—產—融”完整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坦言,希望雙方能夠發揮各自優勢,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合作,推進科技成果項目在宜賓轉化落地,支持地方產業經濟發展,共同打造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研發高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談及下一步我市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市工業軍民融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宜賓將依托現有新材料產業基礎與發展資源,重點聚焦傳統材料產業升級與新興材料產業培育,促進新材料產業高端化、綠色化、生態化發展。同時,加快新材料產業領域重點技術創新實驗室、產品開發實驗室、分析檢測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建設,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物和技術創新團隊,為新材料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