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正涌動著促使全球掀起一場新的工業革命。近年不只是德國、美國將工業4.0上升到國家層面,2015年開始,中國制造2025綱領的發布,從國家層面奠定了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基調。
如何讓這一國家戰略,落地到中國的制造實業中,借鑒發達國家成熟技術和經驗,將國際頂級工業4.0技術嫁接到中國產品和資本市場,是中國企業在嘗試的一條路徑。
日前,上市公司天華院的一則收購事件成為了最應景的樣本。12月7日,天華院公告稱,公司擬以66.41億元收購實控人中國化工旗下資產,而這筆資產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既是收購德國企業克勞斯瑪菲(下稱KM)的控股公司裝備環球,據悉,該項交易對價達59.67億元,占收購總對價的89.85%。這筆交易背后漢德資本作為全球首個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促進基金,與中化工和國新聯合一起,參與和管理了這項歷史性的交易。
這不禁讓市場感到好奇。這家來自德國的公司是何來頭?什么支撐它在這筆交易對價中占據如此高份額?未來KM又能提供怎樣的能量,幫助天華院實現國際化工裝備寡頭地位?我們來一一起底。
化工界的“勞斯萊斯”
成立于1838年的克勞斯瑪菲,2018年將要慶祝自己180歲生日,它是德國皇家級高端裝備企業和全球塑料、橡膠處理設備的行業領導者,更被譽為行業中的“勞斯萊斯”。
追溯歷史,KM曾為西門子的孿生兄弟公司,其擁有三大品牌,克勞斯瑪菲、克勞斯瑪菲·貝爾斯托夫和耐馳特,其業務專注向客戶提供高端的量身定制產品及全面端到端解決方案,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在合成塑材擠出、發泡、注塑工程領域都具有領先專有技術的公司。
早在上世紀30年代,KM就生產履帶車及坦克。二戰期間,它專注于國防工業生產,尤其是裝甲車輛。
隨著德國自1950年代起進行重新武裝,軍工開發又被重新激活。隨后的20多年間,其獲許生產豹1型坦克、獵豹式防空坦克。KM軍工部門1999年,與另一家軍工企業威格曼公司合并,重組為克勞斯瑪菲·威格曼有限公司。
到了1970年代,KM還參與研發單軌磁懸浮列車。自1999年起,機車制造部門改稱為西門子·克勞斯瑪菲機車有限公司,并自2001年起被完全整合至西門子公司。
這段歷史傳承給KM的是軍工、磁懸浮列車的精良技術基因,這無疑給其業務拓展帶來豐厚的財富。
KM上述軍工、磁懸浮列車業務分立后,公司開始專注化工復合材料的注型高端裝備。作為一家制造業巨頭,KM的產品和業務其實與許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據了解,寶馬、奔馳、比亞迪、華為、小米等知名企業均為KM的客戶。除了汽車和3C行業,KM的高端合成塑材注塑裝備終端產品,已經應用在了家電、醫療、包裝等諸多領域。
這也就是說,中國資本此次買下的不僅是一家外國巨頭,更是引入了德國制造的工業基因和工匠精神。更為重要的是,這家擁有近200年歷史的公司,更大的價值還在于其一直把握未來,不斷的創新向工業4.0進軍。
汽車輕量化大趨勢下的KM破局
如今,KM在全球汽車輕量化、電動車身零部件非金屬化及3C生產智能化等高端市場,也擁有了領先的市場地位。
據KM集團高層透露,目前,汽車、3C等高端市場智能化和機器人化趨勢明顯,尤其在第一大應用領域汽車行業,中國制造2025也明確提出將“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作為重點發展領域。
在這一綱領下,汽車低碳化技術總體布局的油耗目標是,2015-2025年平均油耗降低42%。而在汽車節能的諸多途徑中,輕量化一直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可實現方式之一。其中,鋁合金、鎂合金、高強度鋼、塑料及非金屬復合材料等均為整車輕量化的材料。
中國制造2025中,更是將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先進復合材料等作為發展重點。注塑成型作為高分子材料加工的重要途徑,無疑對汽車輕量化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正是KM的業務強項。
KM在汽車輕量化領域的產品工藝包括反應成型和物理發泡,例如,車門不完全使用塑料,部分用發泡進行處理,不影響車門結構和美觀,但可以少用材料和減輕重量。
據了解,寶馬i3電動車中,所有能用注塑機生產的部件,如車門、前后保險杠等,均使用的是KM的設備,i3汽車部件的開發也是與KM團隊一起完成的。
從2015年開始,寶馬推出的i5、i8系列新車型均與KM公司合作。KM輕量化產品的加入,使得車重從2.3噸降至1.8噸。此外,中國車企如比亞迪、蔚來、萬向、長城等也是KM汽車輕量化合作的客戶。
在3C領域,粉末注射成型開始引領制造業加工成型技術的新方向。注塑機作為粉末注塑成型工藝的關鍵設備,對加工過程中產品的質量控制、穩定性及良率有著重要影響。市場對精密塑料注射機的訴求也日趨強烈。
KM的PX系列注塑機,就是瞄準了這一市場訴求,據悉,該系列注塑機的終端客戶已涵蓋華為、小米、oppo、vivo、魅族等國內知名手機品牌。
事實上,產品的穩定性與優化生產成本有著最直接的關系,以汽車行業為例,吉利汽車曾做過調研,他們發現奧迪在中國汽車保險杠領域生產成本,低于國內大部分廠家且質量領先,而奧迪即選用的KM的設備產品,合格率達到90%以上,國內設備合格率則為60%。
同時,KM保險杠生產從開機到注塑、合模、搬運,全生產過程為55秒,且與汽車裝備線吻合度高,每條汽車生產線僅需要1-2臺注塑機,這是很多國內低端設備達不到的。
除了上述領域,未來,伴隨高分子材料和輕合金材料在醫療器械器材上的廣泛應用,這些領域都會成為KM高端注塑設備的潛在市場。
如何在注塑行業玩轉AI?
伴隨AI技術的不斷進步,其與化工行業的充分結合也成為必然。KM也同樣重視市場對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的需求。
據KM高層介紹,目前KM在訂制化的自動化和機器人化操作系統方面,能更好貼合客戶生產線具體需求,可以滿足多層次多功能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如注塑自試驗控制,可通過調節內部參數和塑料的粘度、溫度等,讓單次注塑的量波動做到盡量小、連貫性高。
其次,KM新推出的Data Xplorer用于提高塑料加工的生產效率,作為開放式的系統,可記錄、分析和匯編注塑生產及上下游過程的工藝數據。用戶還能借助 Krauss Maffei Blue Box,通過互聯網個性化調出機床的當前狀態并在必要時校正。真正實現工業4.0理念中的生產網絡化和物聯網基礎。
更重要的是,KM不僅提供智能設備,還可以提供交互式服務。據悉,推出了包括APC plus、DataXplorer、Euromap 77、Analytics等新系統新服務。E-service交互式服務基于互聯網為客戶服務,例如增加互聯設備間的溝通,設備可通過對數據的搜集估算,得出關鍵部件的更換時間,多臺機器間可做到互聯互通,一方面不耽誤產能,一方面實現預維護。
上述契合工業4.0發展的技術優勢,加上KM公司在工藝技術方面的持續研發投入,恰恰給KM成為合成注塑成型設備母機領域領先者提供了多重保障。
順應環保需求,近年KM還推出綠色回收閉環模式,據上述KM高層介紹,KM全新的生產工藝可以回收廢紙塑料,將廢舊塑料通過回收、篩選、切碎、融化、造粒、添加劑等處理實現重新利用,也就是說,有了這一閉環,KM不僅是生產塑料,還可以回收、重新利用塑料。
此外,在材料研發上KM也獲得了新突破。其一次成型和反應著色工藝,可以利用在汽車內襯等小部件上,做到注塑后反應著色實現噴漆效果,不需要再單獨噴漆解決了噴漆不環保的問題。
工業4.0時代 中企出海該買啥?
對于中國市場引入這樣一家行業航母的必要性,則要回頭看國內的行業現狀。
早在2011年,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務部等多部委聯合發布的《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中就曾提及,“精密高效和成形設備”及“高性能鎂、鋁、鈦合金材料中的大型復雜構件成型技術”,是工業制造領域的重要工作母機,KM專注的注塑設備正屬于此類。
數據顯示,全球注塑設備市場規模超千億元,而中國作為塑料機械的第一大國依然“大而不強”,高精度、大型注塑機裝備、全電動注塑機等主要市場仍被海外品牌占據。
國內中資企業如上市公司伊之密仍為三線品牌,產品覆蓋中低端市場;行業中的龍頭公司海天國際,一直未進入汽車行業;3C領域偏小型化、精密化,又為日本企業主導。中國高端產業市場仍是空白,需要國際優質資產、高端技術的引進來改變這一局面。因此,本次將高端龍頭地位的注塑母機落地中國,不僅幫助天華院成為“A股上市的境外公司”,其對中國工業4.0裝備升級的標桿意義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在KM近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幾次大股東變革。最早其隸屬于德國西門子集團,2002年被出售給私募股權投資機構KKR集團,后來其被Madison Capital收購,在中國化工收購前其還被加拿大Ones基金收購。
與此前的財務投資人不同,中國化工和兩家PE基金參與收購后,給KM帶來了更長期的戰略規劃。KM集團CEO弗蘭克施蒂勒此前在接受一家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2016年,公司感受到了來自中國新東家帶來的推動力,讓KM 2016年在銷售額和訂貨量上都創造了歷史新高。這也讓未來其與天華院的合作充滿期待。
事實上,中國化工早年間就曾操刀收購過一個類似案例,該案例還被哈佛商學院收錄在案例庫中。中國化工藍星公司2006年以4億歐元并購法國企業安迪蘇,隨后順利完成整合、主推后者提升了盈利能力,收購資產于2014年正式注入上市公司。2014年初,雙方在南京投建的一期7萬噸產能液體蛋氨酸工廠迅速實現贏利,該工廠有來自中國、法國、西班牙等多國人員組成管理團隊,一方面助推安迪蘇拓展亞太市場,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整體管理能力,重組完成后真正成為了一家國際化的全球動物營養添加劑寡頭。安迪蘇股價也實現了近10倍的飛躍。
從這些國際收購的案例,不難看出,中國企業出海正在發生不一樣的變化,以天華院和中國化工代表的中國制造和中國資本,正在經歷全球范圍內更為理性的投資。
他們考慮的不只是短期利潤,而是企業所在行業更為長期的發展戰略,因此他們更多選擇收購技術型資產,看重被收購公司具備的出色的管理專業技能、品質和價值觀,從而更側重購入資產所帶來的全球市場協同效應。
此次,德國工業4.0企業首次落戶A股,不僅契合中國發展高端制造業的相關政策,也符合國家領導人提倡的“中國制造 2025”與德國“工業 4.0”戰略對接方向,這勢必對國有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實踐提供重要示范意義。
據KM高層介紹,受益于中國裝備升級、服務升級的需求,KM中國業務收入增長預計會在約30%(全球行業的增長率約4%),在中國業務的規劃方面,KM會承接中國化工部分產能,實現更本土化的產能擴大,同時,在售后服務方面也將盡量實現中國業務本土化。
目前KM在浙江海鹽有設立工廠,產品一半以上出口北美,未來還將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更貼近中國客戶的需求,該高層還透露,以前KM主要關注高端產品市場,未來KM產品結構會根據市場需求向中低端標品拓展,而中國的業務比例在全球業務中也將由9%提升至15%。
版權聲明:
1.本文為投中網原創,未經許可不準轉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違者必究。
2.微信平臺轉載請聯系投中網官方公眾號進行授權。
投中網每日分享PE/VC圈重磅新聞,內容涵蓋PE/VC行業熱點、突發新聞、投融資事件、前沿人物心路、創業圈動態等業內最新信息。第一時間獲取股權投資行業新鮮資訊和深度商業分析,請在微信公眾賬號中搜索【投中網】或搜索【ID:China-Venture】,即可獲得投中網每日精華內容推送。